新聞公告
要說山溝溝里鑿出的工廠,南嶺北塬的寶雞應該有不少,其中寶雞人最熟悉的,應該是71號信箱(現在叫寶鈦集團)。過去,紅旗路71號信箱轉運站常年定時發送廠區專車,排長長的隊,成為城運一景。現在專車線變了公交線,線路名仍叫“71”路。二三十年前,每逢周三(71號信箱職工這天放假休息),“71”人來市區購物,各大商場都非常歡迎。柜臺里的售貨員一看“71”人來了,撇下一旁閑諞的客人笑臉相迎。但說熟悉也陌生,總給人感覺這個廠子是藏在深山里的神秘“社會”。不少寶雞人至今都以為,秦嶺深山藏有“寶”,“71”人在那里生產生活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……
一
9月6日,記者乘坐71路公交車,從市區紅旗路原轉運站出發,過勝利大橋,經公園路、濱河南路、高新大道一路向東,經馬營鎮政府走西寶南線,在鈦谷路口南拐,又經過永清、郭家、高崖、溫泉、清庵堡等幾個村子,行程約18公里,穿越幾乎整個市區,終于來到寶鈦老廠區。
路途所見,老寶雞的痕跡無存,印象中的馬營街道、馬營醫院還有沿線幾個村子,或消失或高樓林立,讓人感慨唯一不變的,也許就是變化本身。直到走進“71”生活區,看到一排排老樹、老房、老商店依然存在,那種老廠的感覺撲面而來。
據了解,位于生活區中心位置的七一商店1968年落成,以前一樓賣副食和小商品,二樓賣布匹。現在一樓沒變,二樓是綜合管理中心在辦公,主要管理廠子的離退休職工業務。
在綜合管理中心,兩名“71”老職工向記者憶起他們的進廠情況。67歲的姜文華說他是東北人,1967年隨父母來寶雞,1974年下鄉,1977年他招工到71號信箱工作,“當時還很荒涼,只有一個招待所和幾棟青磚樓、單身樓。老職工們都住在附近的廖家溝、清庵堡、溫水溝、郭家村的老鄉家,就是那種‘干打壘’的土坯房,用土墻壘成,用稻草、泥瓦做頂。也有職工在清水河邊自建牛毛氈房,山門口的接引寺也住滿了人……”
今年即將滿60歲的惠寶莊是陜西富平人,1985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廠子弟學校,中間經歷了幾個單位的工作變化,2016年8月底退居二線。他那一口略帶東北味的普通話體現了這個“三線”廠的語言融合特色,一打聽果然他媳婦就是東北的。到七一信箱報到前他問大學班主任,“71”這廠在寶雞哪里?班主任說在市中心。他記錯了信箱號,下火車就找72號信箱,結果找到了紅旗路71號信箱轉運站,才知道自己搞錯了,就坐通勤車往“71”走,“我記得車座還是那種竹板做的,很簡陋。越走離市區越遠,一直開到溝里時,心里直犯嘀咕。在招待所住了三天沒報到,因為想離開。有個同學勸我,說這里有山有水好地方,你學中文的大有用武之地,就決心留下了?!?/span>
因為已是上世紀80年代,不久后,結婚成家的惠寶莊住上了周轉房。那是一種供雙職工周轉居住的磚木結構平房,簡易的屋頂,使惠寶莊常常在夜里聽到老鼠在上面奔跑的聲音。
實際上,姜文華、惠寶莊他們都沒趕上建廠最艱難也是最輝煌的歲月。71號信箱起初叫902廠,在1965年初春,5000多名熱血青年響應國家“三線”建設號召,從天南海北會聚寶雞,在紅旗路71轉運站,他們坐著71運輸隊敞篷大卡車,一路顛簸來到一個叫溫水溝的地方。此時,企業才剛建設,還沒有太多的住所,本著“先生產后生活”的建設方針,他們在一片荒草亂石灘中,用鐵鍬、鎬頭、架子車挖土修路,用煤油燈照亮設計圖紙,在縱深5公里的山區建起諸多廠房。他們邊建廠房邊生產,潛心搞開發,在秦嶺山溝里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、產業鏈最完整的鈦及鈦合金專業化科研生產基地,譜寫了中國鈦工業壯麗的發展篇章。
原來秦嶺深山里藏的不是礦,也不是寶,而是一種以當年“大慶油田大會戰”為樣板艱苦創業的“干打壘”精神!
二
由于偏隅一方,員工又多來自外地,“71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“小社會”,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郵局、糧站、銀行、商店、醫院、幼兒園、學校組建成套,自成體系。職工的文化生活,起初階段還很貧瘠,后來隨著條件日益完善,慢慢變得豐富多彩。
“燈光球場是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,大型運動會、籃球賽、廣播體操比賽等都在這里舉行。記憶最深的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晚會,給職工和家屬營造了濃濃年味和歡慶氛圍。各種精美的燈展流光溢彩,成了小孩子們的最愛。夜晚的一場盛大煙花晚會,讓鈦城的夜晚格外喜慶?!苯衲?2歲的寶鈦子弟衛平回憶說。
姜文華退休前在廠工會工作,他自豪地介紹說,當年“71”燈展在寶雞頗有名氣。職工用工業邊角料制作成各式花燈、生肖燈,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老廠門前廣場展出,遠近村民都趕來看。好幾年還在市區人民公園、河濱公園展出。另外,寶鈦的群眾業余圍棋水平比較高,出了寶雞僅有的兩個6段棋手,還是父子倆。
如今,改成超市的七一商店,依舊對周邊發揮著它的輻射作用。以它為圓心的二三百米范圍內,當年九冶工人親手建造的單身樓、大食堂、寶鈦醫院等老樓都還在為鈦城職工們服務著。而老街上的蛋糕店、糧油店、王家醬肉、正德烤鴨、菊花豆腐等排檔、商戶,無論新老,都已成為這個“小社會”里不可或缺的細胞組成,伴隨著一代代鈦城兒女長大、走出去。
上世紀90年代,“71”又完成了一次技改搬遷和二次創業,在高新大道上開發了寶鈦新區。2012年,寶鈦職工歷經在周邊農村租房、干打壘、周轉房、非單元房、單元房體驗后,住進了位于市區的寶鈦家園高層住宅,開始享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便捷,生活質量大大提高。寶鈦集團機關樓也從老區搬遷到新區,并建成了占地千余畝的寶鈦工業園?,F在老廠生產區仍在運轉,由于是涉密單位無法進去參觀,在老廠生活的居民有一千多戶。很多老同志對老廠很有感情,有的雖然搬走了隨子女在外地生活,但心系企業發展,黨組織關系一直不轉出,他們說,這樣能常回來看看……
如今的寶鈦集團
建廠初期,廠負責人在農家院子開會。
上世紀80年代寶鈦生活區街頭面貌
(原文鏈接:http://bjrb.joyhua.cn/bjrb/20220916/mhtml/page_05_content_20220916006001.htm#page05)